中国“顶级焦虑中产老母”图鉴
前几天看了新鲜出炉的《中国中产女性消费报告》,把它理解成“花钱不眨眼的败家娘们消费报告”也十分贴切。报告里把中国的“中产女性”这个概念重新定义了一下,精准地划分为六类:
-顶级焦虑的中产老母亲
-自我最大化的10%塔尖小姐
-精致癌患者城中名媛
-小城广场舞一族
-90后辣妈
-小镇KOL(意见领袖)
其中排名夺魁的“顶级焦虑的中产老母亲”简直让人精神一振,果然不负众望,中年妇女强,则国强。
话说回来,平时我们顶多只觉得自己是个“焦虑老母亲”,没想到竟然早已成为中国中产女性的杰出代表了。
“中产”我们得把它认为是个褒义词。
你想啊,有多少人卯足了劲,努力打拼,就为了挤进“中产”行列。他们可能压根不知道,其实挤入中产有条快速通关捷径——
只要你生个娃,轰的一下!你就突然中产了!
昨天在我们家长群里,大家讨论升学的事,最后有人总结出一句话:别管政策怎么变,归根到底只有鸡娃才是王道。
然后有人特意搜索出了“鸡娃”的官方解释。
这个官方解释颇具情商,明贬暗褒地在最后一段夸了这么一句:
看完我们也笑了,鸡娃就能鸡出一个中产家庭来。
看来不是大家太谦虚,只是我们家里有矿有得不明显......
“顶级焦虑的中产老母”们,带着带着娃就把自己带成了中产,以至于到了天知地知自己不知的境界。
经过了几天的深入调研,我终于弄明白全国各地老母亲们到底是怎么花钱的,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混入中产行列的。
有一种奇迹叫做:没达到中产的收入水平,却有着中产的消费水平。
1
报班,如同把钱投进功德箱般的快感
不论几线城市,老母的焦虑基本来源于孩子的教育问题。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,就有种被输在起跑线上的失落和忧愁。
每报一个班,就好比往功德箱里又投了一笔钱,求的是个安心。这笔钱不一定保佑孩子成才,但能保佑孩子成长路上不让老母更焦虑......
上海——
北京——
南京——
武汉——
重庆——
成都——
济南——
杭州——
五线城市——
2
老母的试错成本越高,越能缓解焦虑
打从有娃起,谁也不知道“学什么适合自己家孩子”,于是形成了“全面培养”的局面,别人家学了的,我们家也学。不掉队,不落伍,成了焦虑的中产老母们获得踏实感的最强途径。
结果造成了投入大量成本学完一样之后发现“不适合自己”或是“没用”,于是转身换个机构,重新投资。回头看看,其实大部分报了的班,都是在给那些机构销售的kpi无私做着贡献。
哈尔滨——
上海——
东莞——
大连——
3
孟母三迁,陪读陪成中产老母
我的一位朋友有俩娃,大儿子考入闵行的牛校中学,小儿子还在读浦东牛校小学,为了闵行的牛校又买了闵行的房子,于是每天早上驱车东西横跨上海,接送小儿子上学。还为此换了大车,在车里装了一张床......
为了娃上学而孟母三迁,在大城市非常普遍。更多的老母为了方便陪读,宁可选择夫妻分居,单独陪娃在学校周边租房。
这笔多出来的巨额开销,陪读老母们简直眼都不眨一下,她们不是中产精英,谁是?
上海——
武汉——
4
花更多钱,为了要给娃更好的教育
在很多地方,尤其是一、二线城市,一山望着一山高是常有的事。明明已经花了不少钱铺开了一条不错的路,但这些焦虑老母往往还想要一条更不错的路,这就意味着:花更多钱。
实际上,有时候花钱能解决的都不是事儿,更大的焦虑在于为了寻一条路,钱都不知道往哪儿花......
甚至为了寻得一条好路,钱都不是个事儿,价格什么的根本不考虑。
青岛——
长沙——
天津——
一位南昌的妈妈说要整理一份五年来在孩子身上花的“冤枉钱列表”,我等了两天半,她还没整理好。昨晚终于告诉我:算了,整理到一半觉得自己快被吓死了。
估计是对“自己家有矿”这个事实没做好心理准备。
养孩子的账,怎么算也算不清。她决定今年少报两个班,一下省出几万块,要给自己办个健身卡......
看来,地主家也还是有余粮的......
女人消费,图的基本是个自我认同。
买再多口红也不能让嘴形变美,但却能提升出门时那一股子不甘平庸的傲娇劲儿;报再多的班也不能让娃变神童,但却能让自己在中年妇女圈子里保持参与度和话语权,不至于听到别人的消费格局时自甘堕落......
正是因为这些形而上的原因,焦虑老母成为了中产老母,花钱不眨眼,浪费钱不皱眉......
在还没有寻找到诗和远方的当下,暂时用眼前的存折和余额来解决眼前的苟且,不但心里爽了,还能延年益寿。
“顶级焦虑的中产老母 ”已经成为中国中产女性的最庞大代表群,每天在为拉动经济默默做着贡献却并不自知,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“低调的奢华”。
你骄傲了吗。